作者: 來源: 發表時間: 2025-07-23 09:49
由成都傳媒集團出品、張同道擔任總導演的六集人文紀錄片《詩美成都》近日在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紀錄頻道播出。作為一部聚焦古典詩詞當代傳播的創新之作,該片帶觀眾進行一場深度感知中華詩詞美學精髓的“穿越”之旅。
《詩美成都》以李白、杜甫、蘇軾、陸游等唐宋時期的偉大詩人的不朽詩篇和生活場景為切入點,以今人對他們足跡的追尋、感受與體悟作為敘事線索,深刻詮釋了那些大美詩句蘊涵的思想穿透力、情感感染力與審美想象力。
作品中較為突出的藝術表征在于“穿越”。這里的“穿越”體現在“三個維度”上:時空“穿越”,連接古今;媒介“穿越”,融合多種藝術形式;生命“穿越”,引發情感共鳴。崎嶇的蜀道、精巧的散花樓、蔥郁的草堂、靜雅的浣花溪、靈動的錦江邊……片中,觀眾在探訪嘉賓的指引下,走進絕美詩句的生發寫作之地。比如,在“薛濤的房間”一集中,當代女詩人翟永明對同住一城的唐代才女薛濤產生了濃厚興趣,在追尋其歷史足跡的過程中,寫下“一點靈犀,使我傾心注視黑夜的方向”的詩句。在“蘇軾海棠紅”一集中,蘇軾后人、當代藝術家蘇舒了解蘇軾開創月下秉燭觀海棠的故事后,也開始探索用蜀錦表現自己心目中的海棠花。想象著詩人的生活場景與藝術情境,嘉賓們感受著、體驗著,在記錄現場常常抑制不住地歡笑、流淚。這是生命與生命之間關于思想、情感與審美意趣的感應、觀照。
這些“穿越”體驗具有深遠的現實意義與社會價值。偉大詩人及其經典作品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瑰寶,而僅依靠朗讀、誦讀等形式難以充分實現其儲存、傳承與傳播的價值。《詩美成都》通過“穿越”形式開創了一種創新路徑,即以當代人的視角重新感知詩歌創作的原始情境,在古今詩意的交融中構建起跨越時空的文化對話。
這部作品不僅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方面做出了積極探索,同時也在紀錄片創作領域突破了傳統表達方式的局限,拓展了藝術表現的邊界。該片特邀當代作家阿來,音樂家馮滿天,詩人翟永明、歐陽江河等文化名家擔任探訪嘉賓。在尋訪過程中,這些藝術家深化了對唐宋詩人的理解與認知,并以其獨特的藝術視角,創作演繹出既傳承古典詩韻又契合當代審美的新作品,讓詩歌看得見、摸得著,讓觀眾體驗到詩的韻味。如第一集“李白A計劃”開篇,著名阮咸演奏家馮滿天佇立于劍閣之巔,在旭日東升之際,十指翻飛,以空靈的琴聲演繹李白筆下的《蜀道難》。音樂人張若水將杜甫絕句“兩個黃鸝鳴翠柳”譜寫成現代搖滾樂,配上莫言、韓少功等作家的朗誦,并以英語、法語、德語等25種語言吟誦,形成跌宕起伏且扣人心弦的音樂效果。音樂人賀蘭澤將薛濤詩《籌邊樓》演奏為琴歌,詩人翟永明登上古代籌邊樓,俯瞰羌族羊皮鼓舞,野馬奔騰,雪山莽莽,呈現出古今交融的視聽盛宴。大山朗誦陸游的《金錯刀行》配上火刀舞,燃燒的火焰與火刀的狂舞淋漓盡致地演繹了“楚雖三戶能亡秦,豈有堂堂中國空無人”的壯懷激烈……這些匠心獨運的創意與豐富多彩的表現讓千年詩句在今天“活”起來,讓古典詩意融入當代生活。
《詩美成都》體現出的美育價值可圈可點。這不僅體現在片中的古典詩詞之美,也體現于流淌至今的詩意場景。在快節奏的現代社會,《詩美成都》構建了一方精神家園,引導觀眾暫時抽離俗世紛擾,在高遠優美的藝術之境中獲得精神的棲息與凈化。
《詩美成都》不僅記錄了詩人的心路歷程,更打開了成都文旅產業融合創新的想象空間,片中場景或將成為人們沉浸體驗的打卡地。該片采用總導演張同道所謂的“輕紀錄風格”,跳脫揮灑的水墨動畫、靈動歡快的詩意場景,以現代視聽語言的創新表達演繹古典詩詞精神,為人文紀錄片創作找到了新的表達可能。
(作者:胡智鋒,系中國電視藝術家協會副主席、北京師范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教授)